背膠最先是從郵票的使用的開始的,而現在隨著電子行業的發展,郵票的使用越來越少,但是在信件往來頻繁的早期,背膠是無人不知的膠粘。
由于早期郵票所使用的膠質多為阿拉伯樹膠和糊精膠,因此對于濕度和溫度的要求都非常苛刻。20世紀40年代開始陸續使用化學合成膠。后來,又出現了不干膠;熱敏膠等。為了使背膠具有某種特殊功能,人們在背膠中加入顏色、香料等,或在背膠上壓制花紋、網紋等,使郵票背膠這片天地也變得多姿多彩。
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發行了一套紀念共和國成立五周年的郵票,黃色的背膠上有棋盤狀的方格條紋,每枚郵票背面中心部分都有一個捷克斯洛伐克郵政的縮寫“CSP”組成的圖案,在印制過程中,有的背膠水印圖案走樣,有的顛倒了,這些都成為集郵者獵取的對象。
“二戰”期間,德軍中流傳著一種“戰場病”。調查結論是由郵件和郵票背膠傳染引起的,于是,這批郵件加蓋特別印記,進行消毒處理,被稱作“消毒郵件”,也是集郵者尋覓的珍貴素材。
1956年古巴發行了一枚帶有香味的郵票。同年,聯邦德國發行紀念作家斯齊弗爾誕生150周年的郵票,有涼爽的薄荷香味。
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用的都是糊精膠,60年代中期啟用化學膠,白色透明,不吸潮變粘,保存起來比較方便。
據有關史料記載,在郵品上使用背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誕生的1840年前。1653年4月8日,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小郵局內,曾使用過一種涂有魚膠液的預付郵資簽,簽上印有“1653年某月某日郵資已付”字樣。